11月24日,“萬和杯”2020舒適住宅產業峰會在京盛大召開。協會領導、各企業代表、全國范圍內集成商、工程商、經銷代理商等500余人齊聚一堂,探索行業發展新趨勢、挖掘企業前行新思路,現場氣氛甚是火爆。現將部分精彩演講內容提煉整理,以罄未能到場的行業朋友。
講到綠色節能舒適住宅,不得不介紹一下達到舒適節能住宅的基本條件。綠色節能舒適住宅的基本條件就是具備良好的保溫性和密閉性,能夠最大的程度降低外界環境對室內空氣溫度的影響;阻斷室外的粉塵、噪音進入室內,提升室內環境的品質;減少室內能源向外流失,同時使室內達到舒適的溫感。若要達到被動綠色節能住宅標準,首要的基本條件即為建筑保溫密閉性,保證氣密性才能真正達到舒適效果。做節能舒適住宅的前提是要切斷與外部環境聯結,良好的氣密性是必然條件,但必將會引發另一個嚴重問題——室內空氣污染。室內二氧化碳無法排出,污染物濃度逐漸提高,外部氧氣無法進入房屋,內部環境會惡劣上升。為解決此問題,需要開窗通風。開窗通風又破壞了建筑的節能保溫和密閉性,同時導致室外空氣污染噪音進入和室內的溫度流失,假設一個人在密閉臥室睡眠2小時,那么PM2.5濃度則達到1600多度的數值,“開窗”和“關窗”對立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這個課題最早擺在了歐洲工程師面前,歐洲節能和舒適建筑起源早于我國約30年到40年,這個矛盾是由歐洲工程師解決的。
新風系統起源歷程及使用背景
新風系統是歐洲工程師為了應對上述矛盾得出的合理解決方案。通過有效的通風系統,可以在不開窗的條件下達到不與室外交換熱量,阻擋粉塵進入室內的效果,完整保留室內保溫結構。新風系統起源于歐洲,歐洲和國內新風系統發展具有差異性:1924年英國工程師發明第一臺帶有能源回收的熱交換機,當時手工發明并不會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從1956年英國政府發布清新空氣法案,到1974年歐洲提出室內空氣IAQ概念、1989年美國制定室內空氣通風規范,再到2020年歐盟統一住宅通風標準,至今歐美國家新風普及率高達97%;
國內發展歷程較為簡單,從禽流感爆發、2003年國內空氣品質標準制定發布,到2016年時霧霾這一段時間推進了新風行業,在2018年7月份我國推進“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三年行動,正式實施居住進駐新風系統的技術規范。2019年,我們國家第一部住宅新風系統標準正式實施。受2020年疫情影響,知名專家學者提出注意室內空氣的處理和通風的理念,由此可見我國推進新風行業發展是根據國家文化和現有狀況實施的。新風系統的起源和本質應該是和住宅的密閉舒適性節能性有關系,也就意味著病毒、PM2.5等問題不能成為行業唯一的發展因素,建筑節能舒適是必然趨勢,人們追求舒適的腳步永不停歇,新風市場未來注定會越來越龐大。
下圖曲線可以判斷中國新風行業到目前的發展情況。16年前新風行業有幾家公司在推進中國市場,約5-6年時間處于培育階段,之后六七年左右出現市場導入情況,截至目前可得,這16年屬于上升期的階段。行業離期成熟期距離還十分遙遠,需要行業人付出更多努力。這項工作和這項事業讓我們有很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發展。
![](/uploads/allimg/201215/1-2012151G453134.png)
消費需求及能力逐步顯現銷售額增長比例:排名前三的凈水、新風、吸塵器均為非必需品,反映了消費者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追求。新風行業在中國發展16年來,可以看到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企業在推進行業。今年國內PM2.5問題有所好轉,疫情得到控制,行業增長趨于緩慢。行業缺乏強有力的標準推動,使得客戶很難界定什么是好產品和壞產品,若想解決以上問題需要頭部企業的引領和推動。新風行業安裝的社會服務品牌,通常情況下較為欠缺,在新風行業遇到的困難就是消費者對于新風系統普遍的認知度偏低。目前大多數消費者觀念還停留在霧霾、疫情、流感等因素,隨著國家對霧霾的有效治理,導致消費者的購買欲降低,沒有清楚認識到室內有害氣體不斷增加等問題。國內消費者對于新風系統形成的認知和國外具有明顯差異,隨著國民的理解和認知不斷的提高,我國消費者會逐漸選擇消費新風產品。
新風行業從缺失到重塑
新風系統安裝不合理,會導致噪音大、混風、加大層高影響等問題。另外,由于其安裝的復雜性,后期維護亦要求安裝者擁有專業的技術支持。目前,大部分品牌售后專業化程度不高,這些急需行業從事者們共同關注和糾正。如果不努力完善和改變,就會造成用戶信任度降低,甚至會影響整個行業發展,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從業舒適住宅、被動房、新風行業的企業都應該有目共睹,新風行業是極具前景,但行業處在上升期,還需要時間發展和成長。在行業發展的初始階段,應該保留一些優秀人員,盡快通過行業組織、前輩共同改善缺失,從產品的研發制造維修保養去思考,以尊重科學的態度及對行業的敬畏之心進行有效的推進。特別是要尊重客戶,客戶是行業的根基。
重塑新風行業需考慮外部及內部因素。布朗深耕行業多年,整理出一套外部環境的對策:外部環境,污染和嘈雜、冬夏氣溫的控制策略、引風開口控制策略。企業還應對內部因素有所思考,思考通風冷熱負荷影響因素準備:通風率、室內空氣溫度、氣流速度;思考空氣置換量與物品的關系:包括幾何空間,家具,器械、扣除家具、器具占用空間的15%-30%
圖片空氣置換效率與結果:每人輸送30m³/h空氣、每小時置換0.5次室內空氣;還應考慮氣流組織與流動性的規劃:室內空氣分布、經流通空氣質量會變化、相關的空氣補充與排出方法;以及區域環境與設備的選擇:濕地區、冷地區、熱地區、除濕功能的新風機、HRV、ERV高效回收率的新風機;重塑新風行業需專注于技術的創新研發,企業應規范技術與安裝標準,提升產品競爭力,運用高效換氣,創造空氣潔凈度高,溫度、濕度適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