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關于“新風體量做不大”的問題。其實,在傳統的舒適家居行業亦即我們現在提到的宅配機電行業,通常我們用“冷、暖、風、水、智”五大產品單元來概括,也被愛稱為宅配機電行業的“五行”。
為什么是“冷、暖、風、水、智”,而不是“水、暖、風、冷、智”,或者其他的叫法,這其實關乎著宅配機電行業的一個公知,那就是按當前的市場應用、需求規模來排列。不難看出,在五大產品單元中,新風其實緊隨“冷暖”之后,還在凈水之前。依據i傳媒2021年度中國宅配機電行業草根調研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新風體量為85個億左右,而凈水的體量卻達到了400多個億,這與“冷、暖、風、水、智”的規模排列顯然嚴重不符,至少現在看來,新風的體量遠遠沒有凈水大,也意味著,實則新風還大有作為。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風水”目前這么大的差距呢?
筆者認為,除了客觀上消費者對于凈水的認知度比新風高外,還有幾個重要因素需要考慮:
其一,新風目前雖然已基本形成了大致的品牌梯隊,但尚缺規模型或獨角獸型式的企業,形成不了行業領航效應;
其二,新風的消費體驗尚未做足,離成為家庭必需品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其三,隨著公建、輕商、戶用等各種不同需求的呈現,需要更全、更匹配的新風應用解決方案。
其四,行業過早進入了過度競爭,留給行業發展的空間不足。
翻開新風行業的發展史,我們很容易找到三個關鍵點:一是,2015年穹頂之下的霧霾恐慌形成的市場大爆發;二是,2018年,在國家“堅決打贏大氣污染攻堅戰”政策的推動下,霧霾紅利漸失,新風行業發展放緩;三是,自2020年初的三年疫情教育,消費者對于新風產品有了更為正確的認知。可以說,從2015到2022年,新風行業似乎還在吃著社會大環境“災難”的紅利。這顯然對于一個正處在“擴大”體量的行業,是極其不利的,也是不正常的。
再結合上文提到的五大重要因素的制約,如何將新風的體量做大,這個話題顯得更為沉重。事實上,拋卻一些人為或主觀因素外,新風體量能不能做大,關鍵還得看你是否能夠真正洞察行業及消費趨勢,并迅速形成響應的解決方案,將技術方案與場景應用結合,努力提升自我的產品力才是王道。
而從當前新風行業發展的大趨勢看,我們很容易Get到有幾點大方向:
第一,“雙碳”戰略下,超低能耗建筑的新風應用技術及解決方案,如被動房;
第二,疫情下,助力抗疫的消殺產品;
第三,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校園新風;
第四,隨著健康舒適的提升帶來的除濕新風;
第五,輕商市場。
應該說,無論是作為居民改善性生活需求,還是作為減碳、節能的氣候改善方案,新風行業都還可以持續挖潛,做深做透,遠遠還沒到糾結于如何做大體量的地步,關鍵點是在于如何做,以什么樣的態度做。
在最近的一個新風課題中,我們對于一批暖通空調領域的大牌殺入新風行業的現象做了一個小調查,大體上認為,暖通空調大牌殺入新風是一件好事,能夠加快推進新風的標準化、規范化,擴大新風行業的體量并快速推動行業的發展。當然,它們的高調介入是否會帶來市場的高回報,則還得看兩點:一是看態度,是否足夠認真、用心;二是否專注、專業。如果是抱著“玩票”的思想,那么對于新風行業來說,不僅不是福音,甚至可能會是災難。
筆者一直非常崇尚用心、專業,因為夠專注,才可能成事。7月底,i傳媒渠道部就新風產業的趨勢和發展做了一次渠道調研,共收回400余份問卷,其中看好新風行業的達到了85%,在品牌選擇上,68%的渠道商會選擇與專業新風品牌合作,其理由就在于專業品牌的這份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