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是專業從事水凈化相關工作的人,咱們熱衷養魚養花的普通老百姓,都應該聽說過“自來水”中的“殺手”——氯。
因為有氯,所以自來水里會有刺鼻的“味道”;因為有氯,往魚缸花盆里加水之前要“曬”幾天;因為有氯,在重視飲用水安全性問題上,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選擇安裝水凈化設備。
那么,水里的氯到底是怎么來的?
會產生什么危害?
又怎么才能降低氯的危害呢?
01
自來水除了H2O 為啥還有氯?
氯和水接觸時,一般會產生“歧化反應”,生成次氯酸和鹽酸。而起到滅菌作用的正是次氯酸,它可以先溜達到細菌表面,再直接穿透細胞壁進入細菌內部。殺死水中的細菌就是通過次氯酸破壞細菌的酶系統而實現的。
就因為氯化法在對水消毒時的優勢,它的應用依然最廣。氯化法不僅處理費用低,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消毒方法;且水體在保持一定數量余氯的情況下,持續消毒的能力較強。也就意味著,在自來水通過城市水輸送管道到達你家水龍頭之前,可以保證水體的持續消毒。
目前我國的自來水消毒主要采用的還是氯化法,每用掉1.5噸氯氣,可消毒100多萬噸自來水。科學家們也嘗試過許多凈化水方法,比如紫外線消毒、臭氧處理水技術等,可這些技術不是成本過高,就是效果不理想。所以,飲用氯處理的自來水的歷史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uploads/allimg/210726/1-210H616395NX.jpg)
02
氯會帶來什么危害嗎?
最早在1974年,科學家就發現了經過氯消毒的自來水中會產生有害的“毒副產物”:三氯甲烷(即氯仿)、溴仿、溴二氯甲烷、氯二溴甲烷等等。到了20世紀90年代,流行病學家發現膀胱癌、直腸癌以及結腸癌等疾病的發病率與氯消毒水的飲用量之間具有直接相關性。
1985年,我國在《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就規定了三氯甲烷的最高濃度為60微克/升,2006年又將標準重新修訂,毒理指標中無機化合物由10項增至21項,毒理指標中有機化合物由5項增至53項。
放到生活在水里的小生命上來說,在局部換水的操作中,當魚缸中的余氯濃度超過0.02ppm,就會魚兒黏膜產生強烈刺激作用,超過0.1ppm,對敏感魚類會造成致命威脅。
我們要對事實保持清醒的認知,雖然有人說“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但明確知道了有毒性,直接減輕毒素暴露,避免接觸已知的毒素,不是更好嗎?
03
怎樣除氯最科學安全有效?
自來水中的余氯主要是通過凈水設備中的活性炭來去除的。在大多數凈水機中,除了PP棉和反滲透膜,還有活性炭作為一層濾芯進行余氯的過濾。不管是家用的中央凈水器,還是商用的開水器中內置的凈水部件,都可以進行氯相關化合物的吸附去除。
凈水器活性炭濾芯的一種 ·
“活性炭”是一種非常優良的吸附劑,它具有強烈的“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的作用,可將某些有機化合物吸附而達到去除效果。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很快而有效地去除自來水、海水、河水中的有害物質、臭味以及色素等等,使水質獲得直接而迅速的改善。
并且這種過濾吸附過程多半是經過物理原理達成效果,并不會產生新的有害化合物或微量物質,從而讓出水更加潔凈。
但凈水器一旦使用活性炭過濾也要注意:凈水器中的活性炭濾芯一定要完成定時更換,并注意家用凈水器所處環境溫度不能超過40度,否則活性炭吸附量飽和后會在升溫等條件下釋放所吸附的有害物質,成為二次污染的源頭。一般活性炭濾芯可和PP棉濾芯同期更換,建議使用時間不超過6個月。